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05章

作者:氢氦理铍硼字数:3357更新时间:2025-11-18 10:13:52
  她不知道的是,在她如此努力地向对方那片深邃的艺术世界靠近时,耿星语也在朝着她一步步走进。
  她们依然生活在不同的城市,呼吸着不同的空气,听着不同的方言。
  但她们的精神世界,却因为这份想要更深层次理解对方的渴望,而悄悄地拓宽着边界,像两棵相邻的树,在地底深处,根系早已不知不觉地交织在一起。
  这份日益深厚的交织,并非只停留在抽象的知识共鸣里,它更春风化雨般体现在那些具体而微的相处细节中,甚至悄然改变着她们之间那些心照不宣的的相处方式。
  一个视频通话的夜晚,黎予刚结束一个设计方案的答辩,兴奋与疲惫交织,让她的话语比平时更密集,语速更快。她手舞足蹈地描述着答辩现场如何惊险过关,导师最后那个赞许的眼神如何让她如释重负。
  屏幕那头的耿星语依旧安静,只是听着,唇角带着惯有的、细微的弧度,目光温柔地落在黎予因激动而格外生动的脸上。
  忽然,黎予流畅的话语像是被什么绊了一下,顿住了。她注意到耿星语今天似乎有些不同。
  她依旧穿着那件常穿的居家服,但领口比往常微微敞开了些,露出线条优美的锁骨和一截纤细的银链,链坠恰好隐没在衣领投下的柔和阴影里,带着一种不经意的、引人探究的风情。
  黎予的心跳漏了一拍,视线不由自主地被吸引,原本清晰的思路像是瞬间短了路。
  “……然后,我就说……那个结构其实是可以……可以……”她“可以”了半天,脸颊悄悄漫上红晕,也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语言。
  耿星语将她所有细微的窘迫尽收眼底,那清冷的眼底极快地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。然而,出乎黎予意料的是,她并没有像以往那样,带着些许戏谑乘胜追击,反而只是极轻地、几乎难以察觉地调整了一下坐姿,让那抹微妙的阴影恰到好处地收敛了一些。
  然后,她像是完全没有注意到黎予的卡壳,语气平稳如常地接上了话题:
  “可以承受更大的应力,因为你用了交叉支撑,对吗?”
  黎予愣了一下,随即如蒙大赦,赶紧点头:
  “对!对对对!就是交叉支撑!”
  她偷偷松了口气,心里却泛起一丝奇异的暖流。她清晰地感觉到,耿星语看穿了她的失态,却选择用一种更体贴的方式,温柔地维护了她的小小慌乱,将她从尴尬中不着痕迹地打捞出来。这种默契的体贴,比任何直白的调情都更让她心动神摇。
  爱让人变得勇敢,也让人变得脆弱。
  思念的本质并未因精神的靠近而改变,它依然会在某些时刻变得无比尖锐和具体,且在那些脆弱时刻趁虚而入。
  三月底,沪城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,全城交通几近瘫痪。她被困在图书馆,看着窗外被狂风撕扯的模糊世界,雨水疯狂敲打着玻璃,一种强烈的孤立和不安攫住了她。她几乎是本能地拨通了耿星语的电话。
  屏幕亮起,昆城那边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,阳光明媚,耿星语似乎正准备出门,周身都笼罩在暖融融的光线里。
  “姐姐……”黎予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委屈和依赖,“我这里下好大的雨,回不去了。”
  耿星语看着她身后灰暗模糊的窗景和略显苍白的脸,脚步立刻顿住了。
  她沉默了几秒,像是要在那片阴霾中找到一种连接的方式,然后径直走到窗边,将摄像头稳稳地对准了昆城窗外那片湛蓝如洗、一无杂质的天空,以及楼下沐浴在阳光中、显得格外宁静的街道。
  “你看,”她的声音透过嘈杂的雨声传来,异常清晰而平稳,“我把我这里的阳光,分你一半。”
  她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言语,只是就这样静静地举着手机,让屏幕这端被困于风雨的黎予,透过这方小小的电子窗口,长久地、贪婪地看着昆城那片毫无阴霾的晴朗天空。
  十几分钟过去,直到黎予那颗被雨水浇得冰冷潮湿的心,奇迹般地被这无声的分享熨帖得温暖而平静,仿佛真的有一束来自昆城的阳光,穿透了沪城厚重的雨幕,直直地照进了她的心底。
  当然,再契合的灵魂,也并非没有分歧的涟漪。一次关于某个当代艺术流派核心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讨论,两人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、审美训练和价值取向,各执一词,争锋相对。
  理性的辩论逐渐升温,带上了一丝情绪的棱角和平日里少见的尖锐。视频里的气氛一度凝滞,变得有些僵硬,最后,谁也没能说服谁,带着点不欢而散的赌气和些许挫败感,甚至有些生硬地结束了通话。
  然而,冷战从未真正属于她们。不过半小时,黎予的手机就响起了特别提示音。
  是耿星语发来的一个长长的文档链接,里面是她迅速整理汇总的、关于那个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、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代表性评论、学术分析与批判文章,资料详尽,视角多元。
  『或许你是对的,』紧随其后的是她的消息,语气已然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平和,甚至带着一丝反思,『它的先锋性和破坏力,其价值确实需要放在更长的艺术史维度里,才能得到更公允的重新审视。』
  黎予看着那条消息,几乎能立刻想象出她抿着唇、眉头微蹙、认真埋头查找资料求证的模样,心里的那点小小的不快和倔强,瞬间便烟消云散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暖融融的歉意与爱意。她立刻回复:
  『我刚才语气也不好,太固执了,有点钻牛角尖。你提到的那个关于该流派在技术表现上的局限性问题,确实是我之前过于理想化、而没有考虑到的关键现实因素。』
  争吵的微小芥蒂,在相互的理解、自省和主动的退让中,迅速消融殆尽。
  反而让她们在这次思想的碰撞中,更清晰地看到了彼此独立思考的光芒,以及那份即使观点相左,也依然愿意尊重对方、并努力为对方拓展认知边界的、深沉的爱与尊重。
  日子就在这样不断的靠近、理解、无声的支持与偶尔带着火花的思想碰撞中,如清澈的溪水般潺潺流过,滋养着彼此成长的土壤。
  那枚素银戒指的内壁,似乎也因为日夜的佩戴和指尖无数次的珍重摩挲,褪去了最初的微凉,变得愈发温润,紧密地贴合着皮肤的温度。
  它们不再仅仅是相爱的信物,更像一个沉默而忠实的见证者,记录着两千公里之间,两颗心如何克服物理的阻隔,在各自成长的轨道上,不断调整频率,相互映照,最终达成更深、更稳固的同频共振。
  她们依然热切地期待着下一次真实的、带有体温的拥抱,但不再像最初那样,觉得分离是一种难以忍受的、纯粹的煎熬。因为她们在每一日的晨昏交替、每一句日常的分享、每一次思维的碰撞甚至是小小的争执与和解中,都无比清晰地感知到——
  即使在看不见彼此的地方,她们也从未停止向对方靠近,无论是在知识的山脊上,在情感的深流里,还是在由每一天、每一句“我爱你”所共同构筑的,那片坚实、广阔而温暖的爱的疆域里。
  四个月,被分割成一百二十多个日夜,在一条条信息、一通通电话、一次次隔着屏幕的凝视中,悄然流逝。
  思念并未因习惯而变得浅淡,反而像陈酿,在时间的窖藏中愈发醇厚。但它不再是最初那种尖锐的、令人无所适从的疼痛,而是化作了一种绵长而坚定的力量。
  她们都知道,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。当绿萝抽出新的藤蔓,当习题堆叠成厚厚一摞,当戒指的边缘被摩挲得愈发温润——她们在看不见彼此的地方,正一步步,走向那个约定好的,在更高处相逢的未来。
  第92章 春
  四月,春天真正在昆城站稳了脚跟。阳光变得慷慨,毫不吝啬地洒满大街小巷,路边的树木抽出的新芽已舒展成嫩绿的叶片,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花草苏醒过来的、略带腥甜的暖香。
  然而,这份万物勃发的生机,对于耿星语而言,却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内在仍需小心翼翼维护的秩序。
  她清楚地记得医生的叮嘱,春季是情绪最容易波动起伏的时期,光线的变化、气压的起伏,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压力源。
  预约了定期复查,她独自一人去了那家熟悉的医院。候诊区里依旧坐满了形形色色的人,有的面容焦灼,有的眼神空洞,有的则由家人陪伴着,低声絮语。
  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、冰冷又洁净的气味。耿星语安静地坐在角落的塑料椅上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的边缘,感受着自己平稳却比平时稍快一些的心跳。她不是不紧张,只是学会了与这种紧张共处。
  走进诊室,年长的女医生抬起头,推了推眼镜,露出一个温和的、带着鼓励意味的笑容。“来了,耿星语。”她的声音有一种能让人稍稍安定的力量。
  一系列的问答、量表评估,以及一些基础的生理检查。医生看着电脑屏幕上更新的数据曲线,又拿起之前的病历记录对比着,时不时用笔圈点一下。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